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06章玻璃的研发(2 / 2)


  好在尽管没有专业制造玻璃的匠人,但是明末却有大量的瓷器匠人,烧瓷和烧玻璃虽然原理不同,但是技术还是相通的,况且李飞三人也不想让匠人们知道原理。

  找玻璃匠人不好找,瓷器匠人可是有的是。

  有贾镜这个在瓷器玻璃珠宝行混过的人牵线,再加上丰厚的报酬,李飞很快就招来了技术骨干。

  关于玻璃的制作,《与明同行》上都有详细说明,从原料的选择到窑炉建造和烧制,再到各种用途玻璃的成型,说的非常详细。

  李飞和刘希森要做的就是,如何将这些技术一字不差的还原出来,落到实际当中。

  当然还原这些技术,在啥都没有的明末,还是非常困难的。

  首先是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。

  石英石和长石需要打碎,磨制成颗粒,这个工序在没有大型破碎机的明末非常费时费力,只能靠着水利驱动的重锤进行破碎,再用畜力进行磨制,生产效率可想而知。

  纯碱还算好一些,在明末常用于燃料,但是需要采购,明末虽然有盐湖,但是产量不大,因此价格也不算便宜,一顿盐湖纯碱差不多三十两银子。

  相比于石英砂、石灰石等原料,纯碱在玻璃工业中,算是比较昂贵的原料了。

  但是相对于目前的玻璃价格来说,这些就都是小巫见大巫了。

  一块巴掌大的玻璃就能卖三十两银子,一吨纯碱能生产多少块巴掌大的玻璃。

  刘希森大约估算了一下,更加坚定了玻璃工业是暴利行业的信心。

  玻璃窑炉的建造则仿制钢铁熔炼炉,但是二氧化硅的熔点相对低一些,一千三百度左右就可以了。

  此外还多了一个退火室,因为玻璃在成型时经受了激烈的温度变化和形状变化,会存在一定热应力,从而降低玻璃的稳定性,这就需要一个退火室让它缓慢降温。

  一切准备就绪,玻璃工厂的试车生产就开始了。

  李飞现将石英砂、纯碱、和石灰石长石等原料按照七二一的比例混合在一起,放入熔炼室进行炼化。

  用焦炭点火熔炼八个小时后,取出粘性液态玻璃,放到钢铁制成的平整模具中,趁热进行碾压,就制成了大块的平板玻璃。

  再放到退火室中进行缓慢的自我降温,冷却凝固后就得到了原始的平板玻璃。

  然后再对其进行切割,就可以拿来做玻璃窗了。

  当然刘希森如此鸡贼,除了给自家的别墅做玻璃窗外,其他的肯定要进行二次加工,制成玻璃镜子或者近视镜老花镜什么的。

  附加值越高的产品,才能有更高的收益。

  另外,根据贾镜的建议,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玻璃饰品,比如玻璃珠子、玉如意等奢侈品,收益也很不错。

  但是目前李飞和刘希森还腾不出手来搞这么多的产品线,除了给自己别墅换上玻璃窗之外,剩下的就先生产玻璃镜子这一种产品吧。

  等有了自己的地盘,再搞多样化生产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