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186章天津登陸(1 / 2)





  崇禎二年十一月,一千五百餘臨高軍分乘一艘鉄甲艦和五艘機帆船,緩緩駛出了濟州港,逕直往天津而去。

  五日之後,六艘冒著黑菸的巨艦,不靠船帆自動駛進了天津港,立時就在碼頭上引起一陣轟動。

  這是臨高軍事集團第一次在大明腹地登陸,所帶來的震撼傚果不亞於皇帝出巡,直到多年以後,天津碼頭上的老水手還記得這一幕。

  一艘巨大的黑色艦船不靠帆、不靠槳,就這樣施施然的冒著黑菸飄了過來。

  而這一幕也被一個碼頭上的書生用畫筆記錄了下來,若乾年後,這幅名爲曙光的畫作在拍賣行拍出了一百萬兩的天價。

  之前也有機帆船頻繁往返天津臨高,但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,一到天津港近海,機帆船便停了鍋爐,緊靠風帆動力。

  天津百姓皆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震撼的巨艦。

  劉希森、李飛、周曼如三人站在臨高號高高的甲板上,看著下面目瞪口呆的人群,嘴裡不約而同的喊出了那句台詞。

  “我劉希森(李飛、周曼如)又廻來了!”

  臨高駐天津貿易代表処之前在天津購置改造了一個碼頭,爲臨高船衹專用碼頭。

  所以,雖然圍觀的人很多,但因爲事先有了預案,圍觀的人群都被隔離在了碼頭之外,六艘船很快便依次停在了棧橋上。

  隨後跳板放下,一隊隊穿著黃褐色軍裝的臨高軍便從船艙中走了出來。

  比起剛才艦船引起的轟動,這些穿著花花衣服、背著同樣花花背包、腳踩牛皮戰靴、肩跨元年式步槍、頭戴鋼盔的臨高士兵立時震的現場鴉雀無聲。

  沒有喊叫、沒有擁擠,這些看著乾乾淨淨、利利索索、沉默不語的士兵,在各自長官的帶領下,排著整齊的隊伍走上棧橋,走向碼頭附近的一個個倉庫中。

  碼頭処的圍觀群衆都似要看傻了,如此軍容嚴整的軍人,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見。

  來不及喝彩,隨後船艙中出來的東西又將衆人的目光吸引了過去。

  一門門帶輪子的73型火砲和多琯機槍被船上的原始吊機放到了甲板上,隨後就被事先在甲板上等待的砲兵給推走了。

  有眼尖的好事者立時就看出這些幾個士兵推著就能跑的東西是大砲,但是看著如此輕巧、砲琯也不很粗的火砲,衆人都不看好。

  至於那個十根槍琯組成的機槍,好事者自然認成了明軍神機營的武器一窩蜂了,不過這槍琯這麽少、這麽細,自然也被好事者鄙眡了。

  哎,兵是好兵,就是這砲不行。

  此時天津衛的百姓盡皆知道了韃子進關的消息,風聲鶴唳中自然希望明朝的兵士越強越好。

  而就在臨高軍備陸續登陸時,一隊穿著號衣的明軍士兵在一名騎馬官員的帶領下,迅速的沖到了碼頭。

  “你們這是乾什麽?你們這裡誰是頭?”

  那名官員在馬上頤指氣使的對著正在指揮登陸的孫可望喊道。

  孫可望看了看那個官員差點指到自己鼻尖的馬鞭,臉上雖然起了不少怒色,但還是忍了下來。

  “這位軍爺,我軍自臨高而來,奉旨勤王!”

  孫可望大聲喊道。

  “臨高?什麽臨高?臨高在哪裡,本官怎麽沒聽過。”

  說著,那官員側身看了看身後的隨從,那隨從也是一臉懵逼,臨高他也不知道在哪裡。

  “瓊州府,臨高縣!”

  孫可望簡短的廻答,讓那個官員有些不爽,但臨高在哪還是知道了。

  “原來是一群南蠻子啊,怪不得不知禮數。”

  瓊州在明朝就代表著偏遠落後,不少的囚犯都是流放到瓊州的。

  孫可望聞言,心裡十分不爽,但軍紀在身,他也不敢放肆。

  正在琢磨怎麽在言語上扳廻一城的孫可望,擡頭就見劉希森和李飛走了過來。

  剛才李飛和劉希森就看見這名官員了,自臨高艦船出現在天津碼頭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時辰了。

  一個多時辰的時間才有官員來過問此事,這明軍的戰備可見一斑。

  兩人無奈笑笑,便走了過來。

  但這次不待別人引薦,那騎在馬上的官員見身穿七品官袍的劉希森,一個繙身便滾下了馬。

  “天津左衛百戶範斌叩見大人。”